东莞锌合金压铸厂分析锌合金压铸模具的质量受设计、材料、加工工艺、装配调试及生产维护等多环节影响,任何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模具性能下降或失效。

一、模具设计缺陷
1. 结构设计不合理
浇排系统设计问题
浇口位置、尺寸或形状不当,导致金属液充型不平稳(如产生湍流、卷气),引发模具局部冲刷磨损(如浇口附近崩裂)或压铸件气孔缺陷。
溢流槽和排气槽布局不足,气体无法及时排出,导致模具型腔积压高压气体,造成压铸件表面凹陷、模具腐蚀加速。
冷却系统设计缺陷
冷却水道布局不合理(如距离型腔过远、孔径过小),导致模具散热不均,局部过热引发材料软化变形,或影响生产效率(冷却时间延长)。
水路密封不良导致漏水,可能锈蚀模具内部结构,降低强度。
2. 强度与刚度不足
模具关键部件(如型芯、滑块、模仁)的厚度或截面积设计过小,承受高压铸造时易发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,导致压铸件尺寸精度超差,甚至模具断裂。
分型面设计不合理(如贴合面积不足),合模时承受锁模力不均,造成飞边或模具啃伤。
二、模具材料选择不当
1. 材料性能不匹配
硬度与耐磨性不足
锌合金压铸模具需承受高温(400~500℃)、高压(30~100 MPa)及金属液冲刷,若选用低等级钢材(如未使用 H13、8407 等专用热作模具钢),易出现表面磨损、热疲劳裂纹(龟裂纹)。
热强度与耐腐蚀性不足
材料在高温下抗氧化性差(如未进行表面氮化处理),会加速模具腐蚀;耐冷热疲劳性能差则导致模具频繁开合模后产生开裂。
2. 材料冶金缺陷
钢材内部存在夹杂物、疏松、偏析等缺陷,或锻造工艺不足(如未充分破碎碳化物),导致模具力学性能不均匀,易在应力集中处断裂。
三、加工与热处理工艺问题
1. 加工精度不足
尺寸精度误差
型腔、型芯的加工尺寸公差超出设计要求(如配合间隙过大或过小),导致压铸件尺寸超差,或模具卡死、磨损加剧。
表面粗糙度不良
型腔表面未达到镜面抛光要求(如粗糙度 Ra>0.8μm),会增加金属液流动阻力,导致压铸件表面拉伤、粘模,甚至脱模困难。
2. 热处理工艺缺陷
淬火与回火不当
淬火温度不足或保温时间不够,导致模具硬度不足;回火温度过高则会降低材料强度,易发生塑性变形。
表面处理缺失或失效
未进行氮化、镀层(如 PVD 镀钛)等表面处理,或处理层厚度不均,导致模具抗粘模性、耐磨性下降。例如,氮化层过薄(<0.3mm)时,抗腐蚀能力显著降低。
四、装配与调试问题
1. 装配精度不足
模具零部件装配时定位不准确(如导柱导套配合间隙过大),导致合模时动定模错位,产生飞边或啃模,长期使用后加剧模具磨损。
滑块、顶针等活动部件装配过紧或过松,导致动作卡滞或复位不良,引发压铸件顶针痕、粘模等问题,甚至损坏模具。
2. 调试工艺不合理
试模时未根据模具特性调整压铸参数(如压射速度、压力、温度),导致模具承受异常冲击载荷,加速损耗。例如,压射速度过快会加剧浇口磨损。
未及时修正模具缺陷(如飞边产生后未研磨分型面),导致问题累积,影响模具寿命。
五、生产使用与维护不当
1. 超负荷使用
长期在超过模具设计规格的参数下生产(如锁模力不足时强行生产大型压铸件),导致模具变形、开裂。
生产节奏过快,模具未充分冷却即进行下一次压铸,引发热疲劳损伤。
2. 润滑与清洁不足
未使用专用脱模剂或涂抹不均匀,导致模具粘模、拉伤;脱模剂含硫、氯等腐蚀性成分,加速模具腐蚀。
生产后未及时清理型腔残留的金属渣、氧化物,导致残留物硬化后划伤模具表面,或堵塞排气槽。
3. 维修保养不规范
模具磨损后未及时进行研磨、补焊修复,或修复工艺不当(如补焊时未预热导致热应力开裂),进一步降低模具精度和寿命。
长期闲置模具未进行防锈处理(如涂抹防锈油、包裹防潮纸),导致型腔生锈、活动部件卡死。